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公布了3月份的最新统计数据,3月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8.3%,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5.3个百分点。同一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强调,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特别要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分析2007年以来的新一轮物价上涨,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既有需求拉动,也有成本推动。从国际因素看,为缓解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美联储连续大幅降息,结果是美元迅速贬值,并导致国际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蹿升,从而对中国构成“输入型通胀”压力。其次是美元贬值导致资金流入新兴市场的势头进一步加剧,而随着外部资金大量涌入,增加了央行干预汇市和对冲流动性的难度,为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行带来了新的压力。
从国内因素看,既有需求拉动的作用,又有成本推动的作用。但总体来看,成本推动居主导地位。一个很明显的证据是非贸易品价格上涨加速。因为非贸易品是国内定价,直接受要素成本的影响,其价格迅速攀升充分说明了中国目前的价格上涨主要是要素成本推动型的。
要素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其推动力主要来自于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统计显示,三月份我国PPI同比上涨8.0%,一季度上涨6.9%。理论上讲,上游投入品价格上升一定会在一段时间后传导到最终消费品价格上,对通货膨胀产生成本推动的压力。其次,国内工资水平的上涨。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高增长,劳动生产率提升大大高于GDP增长,工资呈上升趋势是必然的。
怎么办?有效措施是缓解推动物价上涨的国内压力。目前看,工资上涨压力更多源于通胀预期的高企。首先要从稳定供给入手,逐步稳定居民未来支出预期。能源和食品是2008年全球通胀的两大推动因素,特别是食品价格,更是关乎居民日常生活。为缓解短期内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对低收入者的影响,政府可以对低收入消费者提供财政补贴。在微观层面上,政府可以考虑用包括财政补贴在内的方式提高和稳定粮食和畜牧业生产积极性。如果食品价格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预期,工资和价格之间可能发生的螺旋式上升趋势将会有所缓和。
其次,在从紧的货币政策方面,除了发行央行票据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控制信贷规模等手段,加息是必要的措施。加息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加息可以推动人民币升值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进口原材料价格,有助于缓解通货膨胀;但更重要的作用是稳定中低收入居民银行存款收益。无论从宏观经济稳定还是政治平稳的角度考虑,都不允许居民存款长期处于负利率状态。
至于提高利率会吸引热钱流入,可以通过两个渠道加以缓解。一是进一步强化对资本账户的控制,尽管长期来看,中国将实现资本账户的自由兑换,但就目前来看,强化资本账户的控制有利于阻止投机性资金的流入;二是提高长期储蓄利率水平。如将三年以上期限储蓄存款与通胀率挂钩,提供保值性储蓄,可以为居民储蓄存款提供一个安全屏障,同时又可以将意欲快进快出的投机性资金阻挡在外。
另外,继续深化改革,特别是加快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我们现在看到的,还是在水、电、煤、气、油、运价格严重低于市场价格情况下的物价上涨。可以说,长期的主要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是中国经济过热、投资冲动难以抑制的主要原因。与其补贴中石油、中石化,不如用快速增长的财政收入,补贴中低收入家庭,以缓和必须着手进行的价格改革可能带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