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就其定义来说,首先是指这样一种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人本身是最高的价值,因而社会治理应该以人为本。
细究起来,作为最高价值的“人本身”是个十分笼统含糊的概念。因为人的缺点、残忍、嫉妒、病痛、不幸等等也是“人本身”的东西。这些东西若说有价值,也只是负价值,而根本谈不上什么最高价值。因此,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思想家们进一步认为,作为最高价值的人本身,主要是指人本身的发展、完善、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说到底,是指人的创造性潜能的实现,是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潜能从而使自己成为可能成为的最完善、最有价值的人。确实,人本身的自我实现具有最高价值。因为,一方面,人本身的自我实现所满足的乃是每个人的最高需要。现代心理学——特别是马斯洛心理学——的成果表明:人有五种基本需要,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本身的自我实现所满足的既然是人的最高需要,因而也就具有最高价值:最高价值岂不就是满足最高需要的价值?
另一方面,人本身的自我实现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和每个人的一切需要。因为任何社会的财富,不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统统不过是人的活动的产物,不过是人的能力之发挥、潜能之实现的结果。所以,人本身的自我实现越充分、人的创造性潜能实现得越多,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便越丰富,社会便越繁荣进步,而每个人的需要也就会越加充分地得到满足。反之,人本身的自我实现越不充分、人的创造性潜能实现得越少,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便越贫乏,社会便越萧条退步,而每个人的需要的满足也就越不充分。所以,人本身的自我实现乃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是最根本、最重要、最伟大的财富,因而也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和每个人的需要,从而具有最高价值。
既然如此,那么不言而喻,社会治理便应该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本,便应该使人自我实现,使人发展、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潜能而成为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最完善的人。使人成为人,亦即使每个人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潜能从而成为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人,乃是是善待他人——特别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原则。于是,所谓人道,也就是视人本身的完善为最高价值而使人成为可能成为的完善的人的行为,亦即视人的创造性潜能的实现为最高价值而使人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潜能的行为,说到底,也就是使人成为人的行为;所谓人道主义,说到底,便是认为人本身的创造性潜能的实现是最高价值,从而将使人成其为人——使每个人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潜能从而成为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人——奉为社会治理最高道德原则的思想体系。
从上可知,所谓人道主义,固然是一种关于道德原则的理论,但是,就其实质来说,乃是一种关于理想社会的理论,是一种关于人道社会的理论。因此,历代人道主义思想家努力追求的,并不是每个人如何善待他人的道德问题,而是要实现一种理想的社会,一种人道的社会,一种将人当人看和使人成为人的社会。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正如宫岛肇所言,并不是每个人如何善待他人的道德理论,而是一种通过复兴古典文化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统治,从而“成为开辟人类历史新时代和新社会的社会革新的原理”。 17至18世纪启蒙时期的人道主义乃是废除封建社会而代之以新的市民社会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19至20世纪的人道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则是一种关于克服资本主义各种弊端的新的人道社会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