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这要求我们,把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之中;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深化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改革观。
科学改革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改革中的集中体现
改革观和发展观具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改革的战略、改革的价值目标、改革的方式、改革的途径等从根本上说是由发展观决定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贯穿于深化改革的全过程、落实到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科学改革观是以促进科学发展为目的的改革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通过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斗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科学发展为目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改革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实践主体,改革说到底是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利益的历史过程。以人为本又是改革的价值目标,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这样,改革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在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改革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改革观。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改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必须充分考虑改革的物质基础、社会条件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避免由于出现严重失误而动摇了全社会的改革决心和信心,使改革陷入困境。
科学改革观是统筹兼顾的改革观。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了改革中需要系统思维和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改革中必须抓紧制定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在具体实施时,要十分注意配套、协调,区别不同情况,分清轻重缓急。要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统筹好改革涉及的各项工作,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改革是一个利益关系调整的过程,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政策措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基点和决策的依据,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的关切。
坚持科学改革观,必须对改革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一个清醒而深刻的把握
当前,我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与国际接轨的三重叠加的过程。这一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是我们考虑所有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改革的现实出发点。从总体上看,当前深化改革也就面临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与国际接轨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需要我们坚持科学改革观,以宽广的视野、长远的眼光、战略的思维,统筹部署,推进改革进程。
在体制转轨方面,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面临更多、更繁重的改革任务。特别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价值目标纳入体制转轨的任务中,改革面临的领域更宽,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任务更重。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促进科学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社会转型方面,我国面临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也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相配套、相协调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现社会结构的协调和社会功能的协调,涉及全方位、深层次和长期的利益格局调整,只有树立科学改革观,才能积极稳妥、协调有序地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减少社会阵痛与震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在与国际接轨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改善贸易投资环境,加快完善涉外法律法规和制度,形成稳定、透明的管理体制和公平、可预见的政策环境。这涉及外经贸体制和机制创新,也涉及正确处理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应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推进外经贸领域的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以科学改革观看待改革,为研究和解决改革中的具体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改革的定位。改革作为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改革面对的现实国情,任何领域、任何环节的改革都不能脱离这一现实国情。
改革的主体。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利益的过程。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是推进改革的决定力量。在改革实践中,要把总结我国改革的实践经验与吸收国外的有益做法结合起来,把广泛征询群众意见与认真进行专家论证结合起来,以群众的观点看待改革,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标准,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到深化改革的事业中来。
改革的基础。改革是一个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不可避免地要支付一定的改革成本。因此,改革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发展也是改革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改革为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脱离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谈改革,不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正确态度,也不是正确处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之间关系的科学态度。
改革的条件。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地区情况差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等等。改革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往往一个领域改革是另一个领域改革的前提条件,一个阶段改革是另一个阶段改革的前提条件,需要统筹兼顾,在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按阶段地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改革。
改革的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改革是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过程,也是人们的改革理念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改革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认识和看法,是很正常的。这是人们在改革中表达利益诉求的过程,说到底,也是参与改革的过程。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科学改革的理念,形成有利于改革的强大舆论环境,形成鼓励改革、支持改革、宽容失败的正确改革导向。
改革的阶段性。在实践中,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总结的过程,是一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局,由特殊到一般的循序渐进、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改革中既要加强宏观战略部署,统筹安排,同时,又要区分层次,分类实施,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推进,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实施,保证改革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