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86年的历史波澜壮阔,择其要者,可以说做了三件大事:进行民主革命,救国救民;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利国利民;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强国富民。目前正在做着第三件大事。
显然,实行强国富民必须“集中力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然而,仅仅有强烈的发展意识是不够的,解决为谁发展、怎样发展、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问题比树立发展意识更重要。
这里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保证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使之尽快脱贫。二是解决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满足群众的民主要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上述两个问题都不会随着经济增长而自然得到解决。世界上一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也证明了这一点。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这个问题更加突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集中并且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最新阐述
首先,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集中而全面地回答了当年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性问题,这就是报告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如实地指出了经济、社会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指出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国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就是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工作体现。
其次,通过对改革开放29年伟大历程的回顾,深刻揭示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依据。报告概括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最显著的成绩和成就、最突出的标志,说明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完全正确,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是对深化改革中产生的一些困惑和疑问、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难题的明确回答,既有鲜明的针对性,又令人信服。
另外,通过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经验总结,深刻说明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报告用十个“结合”的简洁语言,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并把这些宝贵经验作了十分准确的归结。这就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为开辟这条道路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我们开辟这条道路过程中形成的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
清醒把握我国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29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系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比如,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小康,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但是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只有通过科学发展,才能化解,才能应对。我们要深刻理解党中央关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理论判断,而且对阶段性特征认识越清醒、越深刻,走科学发展道路就越自觉、越坚定。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必须贯穿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