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诚谊:行进在圣洁的世界里

发布时间: 2013-08-07 浏览次数: 作者:

  

   

    孙诚谊教授(中)与同事在研究案例

    他,是贵州医学界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正式候选人;

  他,以圣洁的德行恪守着一名医生的操守;

  他,建立了贵州临床医学界第一个正式的博士后流动站;

  ……

  一天一小步,十年一大步。他执着行进在一个圣洁的世界里,日复一日,无怨无悔。

  他叫孙诚谊,肝胆外科医学专家、贵阳医学院副院长。

  如果说医学的魅力在于创新,他便是为这魅力如痴如醉的人。为了生命的尊严,他志在高端,永不停歇——

  孙诚谊技术创新的单子很长:

  全世界第一个发现胆囊双括约肌的存在;

  国内首例3D腹腔镜保胆取石及胆囊切除术;

  贵州首例连体婴儿(肝脏、心脏)分离术;

  ……

  贵州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无论软件还是硬件的支撑都让创新的道路更显坎坷。

  “贵州,有可能吗?”孙诚谊行进在质疑中,行进在压力下。

  “原来,贵州也可以做到。”孙诚谊用一项项拿得出手的新成果为贵州赢得自信。

  其实,孙诚谊创新的动力很简单——减轻病人的痛苦,恢复生命的尊严。

  他带领团队研究胆管和胰管共同开口的梗阻手术的起因就是看到病人太痛苦了——

  手术将肠子改道后,60厘米的肠子被浪费掉,失去了消化功能。病人承受不了就会死去,活下来的则苟延残喘,几乎丧失了生活劳动能力,没有了生命的尊严。

  医学的魅力在于创新,痛苦也在于创新。

  为了这个课题,孙诚谊扎进去就是10年,最后却难逃一败。他无奈选择了放弃。

  然而,放弃的日子里,病患者的痛苦就像一个黑色的幽灵,无时无刻不刺激着他,折磨着他。

  他放不下。

  孙诚谊带领团队“捡回来”继续攻关。

  毅力和心血叩开胜利之门。

  2011年,孙诚谊的团队终于拿下了这项技术。去年,孙诚谊将此技术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注册,并以“孙氏手术”命名,获得全球认可。

  按照“孙氏手术”,新技术的手术创伤和花费比过去低3倍以上。以前住院需要一个月,现在只需要一个周。最重要的是,病愈后患者恢复了“劳动者的尊严”。

  前不久,清镇的卢安全专程赶来向孙诚谊致谢。他就是首例接受“孙氏手术”的胆管和胰管共同开口梗阻手术患者。

  一年前,这名44岁的农民在妻子和70多岁老母亲的搀扶下走进了贵医的大门。为了治病,连家里唯一的牛都卖了。

  靠“孙氏手术”战胜病魔后,他重新成为这个9口之家的顶梁柱。买回了牛,他又开始笑对生活。

  “用心来对待病人,是医生的天职。”孙诚谊说。

  贵州是全国胆结石最高发的地区,8%—9%的发病率让大约300万人承受着胆结石的痛苦。这些年来,孙诚谊将很大的精力放到胆结石研究上。

  处理胆结石的常规方法是一切了之。但孙诚谊在坐诊时发现,胆囊切除后,会引起免疫力下降,肠癌的几率增加了4倍,严重的会完全丧失劳动力。

  数不清的日日夜夜,他从成千上万个病案中探查规律,寻求突破。

  坚韧磨砺,一朝惊艳。

  孙诚谊独创出的“电子胆道镜联合腹腔镜保胆取石术”,用于临床后获得成功,被赞为“可以给人们好好地看住胆的创举”。

  孙诚谊见不得一点技术上的疏漏给病人带来痛苦。

  一次,他做完手术后发现病人的眼睛红透了,几天不敢见光。那是手术中病人睁开眼的后遗症。这本是麻醉师需要提前考虑的。后来的手术中,他提议增加一个环节:必须给病人的眼睛贴上胶带。

  “你看到的每一次成功,其实都可能是从上百次失败累积而来。”孙诚谊说。

  只有5平方米的办公室,成为他一次次向高端发起冲击的“主战场”:常常几片饼干就是一顿饭,同事们表达关爱的最好方式往往是给他塞过去一包饼干。

  1994年,孙诚谊以优异成绩提前一年从上海医科大学攻读完博士回到贵州,一干就是20年。“贵州发展的短板是创新力匮乏,我们要搞出一点成绩,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我们不能停歇”。孙诚谊边走边说。

  如果说医生是病人心中的希望,他便是为这希望而激情燃烧的人。为了医生的担当,他忠诚而深情地守望——

  熟悉孙诚谊的人都说他是条硬汉子,然而,他心中的柔情往往只有病人知道。

  孙诚谊对待病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是干部还是农民,在他眼里一律平等。他以圣洁的德行恪守着一名医生的操守。

  一些从边远农村来看病的农民不知道要挂号,常常就在他办公室门口蹲守,有的还背着小孩。护士长陈玲说,每次遇到,孙诚谊再忙都会安排时间去为这些人看病。

  每天坐诊的专家号一般放30个,孙诚谊却总是不断“突破”。最多的一次,他从早上8点10分开始“粘”在凳子上,一口气看了50个病人,整整6个小时。

  “肝胆类病是贵州人的高发病,长长队伍里那些农民,来一趟不容易啊。”孙诚谊说。

  “公立医院的资产都是国家的,吸收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农村病患者享受到公平的医疗服务?”他说。 

  即便是成了医院的“大牌”,在行政和教学上挑了重担,孙诚谊仍然坚持每周坐诊,每周上手术台:最多的一天,他戴着护腰做了八台。

  作为一个医生,孙诚谊有着良好的职业习惯:

  ——每天上班,他总要提前赶到,查看病房,准备医嘱;

  ——每次查房,他都静静地站在病床前,微笑着与病人交谈;

  ——手术前,他会帮助病人摆体位,让病人在麻醉前看到医生;

  ——手术中,他都是亲自缝好最后一针;

  ——手术后,他总是和护士一起把病人抬上车,到病房交代注意事项……

  这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细节,他坚持了20年。对病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使得每一个病人第一眼见到他,都会感觉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医生,是一个可以把生命托付的人。

  盯着农民来省城看病难的问题,孙诚谊在院里率先推出了电话和网上预约,还在贵阳的几个郊区医院设立了医疗点。

  盯着看病贵的问题,孙诚谊经常去科室的病房走访,时时查病人住院时间有多长,药物费用有没有超标。“农民土里刨点钱不容易,不要乱买药,新农合里一两块钱的药就管用。”孙诚谊在介绍他的新技术时,也不忘开句玩笑:“比过去的要便宜。”

  高尚尽在本色之中。他救助25岁“熊猫血”(RH阴性AB型血)农村妇女杨小英的故事曾轰动一时。

  2007年,石阡县汤山镇长得白净斯文的杨小英抱着两岁的女儿走进孙诚谊的特需门诊。杨小英患了原发性肝内胆总管结石,被病痛折磨得连为女儿做饭的力气都没有。杨小英的希望在一天天破灭。

  孙诚谊愁眉深锁。

  杨小英没钱住院——孙诚谊带领大家一起捐钱。

  没有人照顾女儿——孙诚谊发动护士们轮流带。

  然而,更难的是,杨小英的RH阴性AB型血十分罕见,被称为“熊猫血”,血库里根本没有。

  孙诚谊第一时间在网上向全球发出稀有血型求助信息。一个月内,顺利获得杨小英的手术用血。

  无影灯下,执着的孙诚谊硬是把杨小英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杨小英带着女儿开始了新生活,还当上了乡镇小学老师。在孙诚谊的帮助下,她还加入稀有血型之家,给别人提供帮助。

  硬汉柔情,孙诚谊也曾把自己逼到“命悬一线”的境地。

  汶川地震时,孙诚谊瞒着家人带队奔赴灾区,遭遇了烈性传染病——气性坏疽。这种病,只要粘上伤口,就可能面临截肢甚至死亡。

  担架上那位染上气性坏疽、只有12个小时活头的截肢男子是用直升机运送到他面前的。孙诚谊立即跪在地上开始了手术,不让其他任何人靠前。他甚至没有脱下手套检查一下手上是否有伤口。

  5个多小时后,当他脱下手套,才看见自己右手那个抬担架时划伤的口子。

  “如果手套破了……”孙诚谊甚至没有工夫去假设,便又投入下一个抢救。

  一个以治病为天职的人,他的爱是发自灵魂的。正是这种发自灵魂的爱,才可以炽热而灿烂地燃烧。

  如果说教授天赋的使命在传道育人,他便是这一使命坚韧的践行者。为了贵州医学的未来,他心甘情愿为之付出——

  孙诚谊立志成才,源于他对事业的孜孜以求。

  孙诚谊爱才如命,源于他对人才的情有独钟。

  西部培养一名优秀的医学专家不容易,尤其是和现代科技紧密联系的微创专业。作为以微创手术见长的贵阳医学院肝胆外科灵魂人物,孙诚谊把大量心血倾注在人才培养上。

  孙诚谊的培养模式叫“借鸡生蛋”——西部科研硬件软件跟不上,他想方设法争取、借助全国优质的学术平台培养学生。

  10年前,孙诚谊便把目光紧紧盯住北京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那里拥有肝胆外科专业全国最好的实验室,信息高速公路“像侦察机”一样随时播报全球最新的学术进展。

  第一次去联系,孙诚谊吃了闭门羹:地方医院达不到水平,用不上这些先进设备,不予接纳。

  可孙诚谊不愿放弃,他一次次带着课题和经费奔赴北京。

  他的执着,他的真情,打动了对方。

  孙诚谊先后送去20多个研究生学习。送去的第一个研究生潘耀振已经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贵州省管专家。在这里做的课题,硕士论文答辩评审时,获得的最多评价是“达到了博士水平。”

  洞开了第一扇大门后,孙诚谊再接再厉,“开发”出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这两个“借鸡生蛋”的平台。

  其实,论考分,孙诚谊面前的研究生有不少是输在起跑线上——大量优秀的学生都大量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来到贵州很多时候成了无奈之举。综合素质的短板对导师而言则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一次,孙诚谊正在面试研究生,突然外面一阵吵闹。原来,等着面试的詹磊同学太紧张,因为去病房上厕所和病人家属争吵起来。

  詹磊面临被取消面试资格的境地。孙诚谊认真翻看他的资料,觉得这位学生虽然性格急躁但是有研究潜力,便执意把他留下来。

  进校第一天,孙诚谊送了詹磊一本《论语》,两本关于医风医德的书,从做人做事开始教起。

  在孙诚谊的悉心教育下,家境条件优越、原本只想读个文凭的詹磊不断展现自己对专业的兴趣投入和才华悟性,不但成绩优异,还在医学核心期刊发表了关于胰腺癌研究的论文。最后,他又考取了孙诚谊的博士。

  把德的塑造放在技术之上,是孙诚谊多年遵循的原则。他传给年轻人的不仅仅是精湛的医术,更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品质。每一届新生入学,孙诚谊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学医先学做人,这片欠发达的土地上,最需要的是努力奉献精神。

  迄今,孙诚谊已亲手把50多位德才兼备的博士生、硕士生输送到医学第一线。

  孙诚谊不仅是一位良师,还是一个医疗团队的灵魂人物。他爱才如命,经常亲自出马挖人才。

  掌镜师韩民的绝活儿是把1米多长的十二肠镜从口腔伸进肠子里通过胃与胆只有一毫米的眼儿,却不伤任何地方。由于这活儿高风险,手稍微一抖,就会造成病人胃肠穿孔,一般能做200例在行业内就算杰出了,他已做了2000多例。然而,性格上的孤傲却让他始终无法融入原单位的团队,影响和制约着他的成长。

  孙诚谊主动靠拢他,热情帮助他,亲手挖掘他,真诚打动他。最后,韩民选择加入孙诚谊的团队,和他一起并肩战斗。

  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他的优势,展示他的过人之处,孙诚谊给他购买了价值300多万的全省首台子母镜,还为他配齐了一个4到5人的团队辅助他。

  韩民更加拼命地投入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成为贵医一个叫得响的“品牌”。

  这是一个结构齐全、人才辈出的团队:年纪最大的是74岁白发苍苍的老主任,最小的是一脸稚气的研究生。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战之能胜的团队:孙诚谊的科室一年做的大手术占了全院的1/4。

  这是一个推陈出新、愈战愈勇的团队:不少微创技术的成果,孙诚谊都是靠着超乎寻常的刻苦训练才能获得突破。可是,一旦他全面掌握操作且万无一失后,便会在第一时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

  “把一个我变成若干个,才能更多地为大家服务。”孙诚谊说,最高兴的事就是看见大家共同进步。

  今年以来,年富力强的孙诚谊也频频经受了诱惑的考验:香港的两家医院相继以年薪300万元、业务院长加配房配车等优厚条件挖他过去。最终,他还是依然决然地留了下来。

  “贵州的山水养育了我,贵州的发展需要我,作为贵州培养的核心专家,我不能在贵州最需要的时候离开。”孙诚谊说。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大医有魂,生生不息。20年来,在手术台上,孙诚谊早已记不清抢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这片土地的认可,这片土地的眷恋,让他陶醉,让他心甘情愿继续为之付出……